在上一篇《“我身边的有钱人都没读过书”(一)》中用基于概率的方法解析了那位姑娘思维上的逻辑问题,可以看出她其实忽视了沉默证据。沉默证据的忽视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以上帝视角在看问题,这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上一篇已经提出。
类别1:读过书有钱的(100人)
类别2:读过书没钱的(400人)
类别3:没读过书有钱的(10人)
类别4:没读过书没钱的(490人)
即使这样分析之后,是否能完全解释姑娘逻辑上的全部问题呢?假设我自己就是思维游戏中1000个人中的一个,我和姑娘一样是属于类别4(没读过书没钱的)的某个人,我身边会看到类别3(没读过书有钱的),也许有一些类别2(读过书没钱的),很难接触到类别1的人(读过书有钱的)。还记得姑娘的观点吗?“我身边有钱的人都没读过什么书。”回到我们的游戏,我看见身边的类别3的人不假,虽然我可能没见过类别1的人,这是由于我没有上帝视角,我在游戏中不是控制或观察游戏的人,撇开不管这个原因,但是我身边会有很多类别4的人,因为我自己处在这个类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
如果游戏中的我能在看到类别3的同时也能看到类别4,注意这里只是强调简单的看到类别4,那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没读过书的一小部分人会有钱,很大一部分人也没什么钱。那在逻辑上下一步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读过书是否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比例是多少,是否可以拿来比较一下,非常自然地就产生了基于概率的方法论。而一旦你的方法论覆盖到了从类别1到类别4所有的人后,你其实就已经拥有了上帝视角,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游戏中的我(假扮姑娘)是类别4中的一个,但我却忽略了类别4,在分析有钱没钱问题的时候我的眼里只有类别3,即使我的身边尽是类别4的人,我却看不见。这是姑娘逻辑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我称之为舞台幻觉。
我们都在一个大剧院,舞台上有四面的聚光灯,台下一片漆黑,只有达到一定标准的人,比如成功的人,有钱的人,名人,明星,能登上舞台表演,其他人都是坐在台下的观众。游戏中的我就是一名台下的观众,我看着没有读过书的有钱人登台表演,聚光灯所有的能量都聚集在他们身上,我的所有目光都被吸引,我忘记了我身边还坐着其他人,即使我转头望一望,漆黑一片也无法看清身边人的面孔,我只会看清舞台上的人的面孔,记住他们的衣着和动作,不知不觉我沉浸于他们的表演中,我跟着欢笑,跟着感动,跟着流泪,跟着鼓掌,舞台上的表演激励着我,他们就在离我几米或几十米远的舞台上,他们太真实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表演让我铭记于心,我忘记了我在看表演,我忘记了我身边还坐着许多人,我忘记了只有达到标准的人才能上舞台。这就是我所称的舞台幻觉。
火车上的姑娘产生了舞台幻觉,她观赏着舞台上没读过书有钱人的表演,这个舞台搭建在她的生活中。
我们的生活中一样也有这样的舞台,时刻让我们产生着舞台幻觉。俞敏洪高考考了三次,最后考上北大,出国留学未成功,最后创立了新东方,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马云高考三次只能考上杭州师范,去肯德基应聘被拒,创业几度失败,最终阿里巴巴一飞冲天;比尔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退学创业,最终成就了世界级伟大公司;巴菲特说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要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要贪婪;科比说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
舞台上的表演对台下观众来讲有一定的意义,不过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记住那是舞台,那不是生活的全部信息,你的身边黑暗里还坐着你看不清的千千万万的人,他们组成了这个世界。